作者:王大拿 发布日期:2017-11-22 浏览数:3760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个故事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中国早在古代就利用青蛙保护田禾;公元304年前后,已用黄京蚁防治柑橘害虫延用至今,明代开始用鸡鸭鹅灭蝗,1929年江苏也有应用,现在新疆也还在用。解放后我国进行了多种农业害虫如水稻害虫、玉米害虫、棉花害虫、果树害虫、蔬菜害虫等的天敌调查和利用,又进行了繁殖利用甘蔗赤眼蜂的试验。40年代曾试用细菌防治菜青虫。1955年以来引进了澳州瓢虫、孟氏隐唇瓢虫、日光蜂、丽蚜小蜂、捕食蜗等。60年代以来大量应用平腹小蜂、赤眼蜂、金小蜂、白僵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蜘蛛、各种益鸟等天敌防治害虫,均取得很好防治效果。70年代研究成功赤眼蜂机械化繁殖技术。80年代中国的生物防治工作已从保护天敌,发展到改造环境,增加天敌,促进自然平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防治费用的阶段。
农业的现代化导致单一作物大面积种植而使得植物的多样性急剧下降。早期的观察表明,相对于多作物混合种植区,在单一作物大量种植的区域害虫容易暴发成灾。例如:在单纯的十字花科蔬菜区,蚜虫、跳甲和鳞翅目害虫易达到暴发水平,因此人们提倡多作物混合种植以减少害虫种群爆发几率。
在多作物混合种植区害虫种群密度较低的一个原因归功于植物的多样性增强了天敌的作用,这是因为单一作物大面积种植使得天敌昆虫的食物、替代寄主或猎物、越冬和繁育场所等资源严重不足,而植物多样性的增加可为天敌提供更适合的微观环境、更多的食物和替代寄主或猎物等资源。针对特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主要害虫,通过筛选相应的功能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和时空布局,构建相应的天敌植物支持系统,使得在这个支持系统中不同植物或作物能有效地维持和促进天敌控害功能的充分发挥,使天敌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
目前,全世界天敌生产企业商品化生产提供的天敌有230多种,最为常用的有30余种。世界范围内生产的昆虫和螨类天敌类群主要有寄生蜂、捕食螨、小花蝽、草蛉和瓢虫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昆虫病原线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在昆虫和螨类天敌中,寄生蜂、瓢虫、捕食蝽和钝绥螨属或新小绥螨属的天敌在种类上占绝对的优势。
但是,随着商品化的天敌经常被引入或输出,天敌引进的副作用已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天敌引种在很多国家都采取了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因此,自然农法在以虫控虫的基础上以保护土著昆虫天敌为主。利用本地天敌的最大优点在于这些天敌“土生土长”,早已适应了本地的生态条件以及与寄生昆虫发生周期的同步性。此外,在本地生态环境中,一种昆虫受10多种天敌伤害是不奇怪的。但天敌还有不少自己的天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数量制约的关系。生物群落中各物种种群间就处在这样相互制约形成的动态平衡中。因此,在保护天敌的基础上,还要维持天敌的多样性,维持种群间的数量平衡。
以虫控虫的精髓在于:保护天敌使其适当增量,使植食昆虫经常处于相对低水平的动态平衡中,容许一些不造成经济损害的植食性昆虫存在,有利于增加天敌,增加生物群落网络结构的复杂性。